@      大剂量使用黄芪是否会伤人正气?

你的位置:开云官网版 > 新闻动态 >

大剂量使用黄芪是否会伤人正气?

很多医家发现,大剂量使用黄芪后出现爬不起来,腿脚无力的表现,有些人就从这一点便推测黄芪本身并不具有补性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,无论后世的医家再怎么标新立异地树立观点,都不能改变黄芪是补气药的事实。我们可以参考中药的权威书——《神农本草经》,里面这么讲:黄芪:主痈疽,排脓,补虚,小儿百病。这里明确谈到黄芪有补虚的效果。不过请注意,《神农本草经》里写黄芪的第一个功效是主痈疽,这是为什么呢?其实这个地方体现了黄芪补气的一个重要特点,就是从内往外托,所以它具有排脓的效果。在《汉方治疗百话》中,失数道明认为,对于一些疮疡病,陷入气血亏虚的地步时,必须用大量补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,单光光这样还不够,必须要使用黄芪,将气血运输到皮肤肌表才可以奏效。所以,汉方家大塚敬节先生认为:黄芪是一味强壮肌表的药物。黄芪除了有从内向外的特性,还有从下往上托举的趋势,这一点张锡纯先生阐述得最为到位,其发明的三张升陷汤便是治疗大气下陷的名方,张锡纯老先生认为,黄芪这味药主要提升大气,假设兼有中焦脾胃虚弱的话,还得配合人参、白术,也就是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。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的虚劳病篇也记载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治虚劳病的血痹病,血痹病的表现就是乏力,兼四肢麻木不仁,使用黄芪一方面可以强壮补气,另一方面可以推动血液运行。从汉方家、张锡纯、张仲景等诸位名家的论述中,我们可以看到黄芪具有两个作用,分别是补气和推动气血向上向外运输。那么下面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大剂量使用黄芪后人变得很软,甚至起不了床。将人体比作一棵大树,我们可以把最上面的树叶理解为人的上焦,也就是心肺,主宣发肃降。中间的树干理解为中焦脾胃,吸收营养。下面的隐藏在泥土下的树根看做是下焦的肾气。正常情况下,下焦肾气充足,就像这棵树木的树根扎得很牢,非常稳固。前面讲到黄芪是具有向上提升气血的作用趋势,假设下面的泥土松软,那么使用黄芪,势必会让树木松动,甚至连根拔起,这个在中医学上叫“拔肾根”,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服用黄芪之后出现腰膝酸软、腿部发软的表现,其实不是因为黄芪的问题,而且下焦底盘不稳引起的。这时候我们配伍补肾的药物,填充好泥土,再配合黄芪去补气提气,那肯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。一中年妇女,面色偏白,形体中等,主诉倦怠乏力,下肢酸痛无力,气短,怕冷,咽干发粘,眼睛干涩,口略苦,大便不成型,纳可,舌淡红苔少,记忆力下降。根据气短、乏力、大便不成型,可以看出是很明显的气虚气陷证,必用黄芪。但是患者下肢酸软无力,伴有肾精不足,配伍三仙汤补充肾精。另有眼睛干涩、咽干的阴液不足,所以使用兼补气阴的黄芪生脉饮。在基础上加杜仲、牛膝两味药,更加稳固了下焦肾气,防治黄芪过于升提的问题。患者口苦、眼睛干涩、失眠的热像,于是配伍夏枯草、菊花去制约热性。遂用方:黄芪(重用至一两)、麦冬、党参、五味子、仙鹤草、仙灵脾、仙茅、牛膝、杜仲、夏枯草、菊花、白芍、甘草,吃完药后,患者精力恢复,气短消失,腿脚有力,大便通畅,入睡可,基本恢复正常。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,只要配伍得当,黄芪大剂量使用绝对不会使人变软。那些服用黄芪出现乏力的情况,要么就是病情陷入少阴阳虚证,这种得用人参、附子固脱,将气从外向内收,如果用黄芪当然会出现病情加重的问题。不能仅凭这一点就否认黄芪的补气作用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